当前位置: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 资讯
【攻克深度贫困系列综述之一】聚力攻克坚中之坚
编辑:李艳荣 | 发布时间:2018-06-19 | 来源:山西日报
去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主持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近日又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山西怎么干?
一年来,山西省聚焦最困难的地方,紧盯最困难的人群,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高位推动,持续发力,攻克深度贫困打出了气势,做足了“成色”。
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30元,同比增长10.7%,高出全省3.7个百分点;预计1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2557个贫困村退出、75万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到3.9%。
以非常之力“啃”最硬骨头
深度贫困,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是经过几轮扶贫剩下难啃的“硬骨头”。
对我省而言,就是10个深度贫困县、3350个深度贫困村、28.47万深度贫困群体。这些地区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很深,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啃“硬骨头”,当用非常之力。
“力”从何来?政策举措重点支持、资金投入重点倾斜、项目建设重点布局、帮扶力量重点集结“四大举措”,集中力量攻坚深度贫困。
——政策举措重点支持。去年,我省出台《关于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10项超常举措;今年5月,又出台了《关于一县一策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县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用更有针对性的举措,解决深度贫困县存在的新老问题。《意见》主体是“10+1”模式,分共享政策、专享政策两部分,涉及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扶持、移民搬迁、人才支持等多个方面。以专享政策为例,每条都是各县反复比选、量身定制。大宁县围绕生态脱贫先行先试,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造林营林护林、农村简易公路、小型水利设施等建设管护方面,提高群众参与度和受益面;广灵县设立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利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带动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稳定脱贫。
——资金投入重点倾斜。2017年中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的30.5%,扶贫周转金的22.6%、扶贫再贷款20%以上投向10个深度贫困县;2018年,中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的30.3%,投向10个深度贫困县,10个深度县扶贫再贷款增加3亿元。
——项目建设重点布局。2017年全省退耕还林任务的43%、造林绿化任务的39%、新增沙棘林改造50万亩全部安排到深度贫困县;光伏扶贫三年规划总规模的43%、危房改造总任务的37.6%安排到深度贫困县。
——帮扶力量重点集结。每个深度贫困县都有1名省级领导联系帮扶、3—5家省直单位包村帮扶,至少1名专业技术人才、1名金融业务骨干挂职帮扶;经济强县结对帮扶深度贫困县全覆盖;10所省内高校对口帮扶10个深度贫困县,省示范高中、重点职校对口帮扶县公办普通高中、职教中心;每个深度贫困县县级医院都有2家以上三甲医院对口帮扶……以精准帮扶提升贫困群众满意度。
以超常之举“啃”最硬骨头
啃下“硬骨头”,须有“硬举措”。
立足省情,紧扣“精准”二字,山西省提出“项目联动推进生态脱贫、统筹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打造光伏等产业扶贫新业态、精准实施免费培训转移就业、改革创新健康扶贫等社会保障机制、大力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加大财政金融倾斜支持力度、加大土地政策倾斜支持力度、加大帮扶力量倾斜力度、加强贫困乡村‘三基’建设”等十方面的超常规举措,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
随着一项项攻坚举措的精准落地,一个个贫困地区生机勃发,一个个贫困家庭气象一新。
产业扶贫,拓展增收新空间——
发展产业是扶贫的治本之策。因地制宜,抓好特色农业、光伏、电商和乡村旅游扶贫,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重点,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到村到户。以特色农业扶贫为例。我省支持贫困村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民合作社,建立村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户有项目、有技能的“五有”机制。目前全省有5626个贫困村基本确立“五有”机制,带动34.4万贫困人口增收,其中10个深度贫困县1325个贫困村,带动7.7万贫困人口增收。
生态扶贫,开辟攻坚新路径——
面对山区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的现实,我省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投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产业综合增收生态脱贫“五大项目”,带动51.9万贫困人口增收。
易地搬迁,开启现代新生活——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实践中,采取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治理跟进“六环联动”办法,统筹解决好“人钱地房树村稳”等7个问题。到去年底,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启动搬迁2487个、完成884个、拆除复垦381个。得到了国家发改委表扬肯定。
金融扶贫,激活发展新活力——
破解农民贷款难、贷款贵是一道难题。山西省专门出台指导意见,“户贷户用户还”和政银企保农“五位一体”模式并重,2017年投放83.82亿元,惠及17.63万贫困户,贷款增量全国居前。
以严实之风“啃”最硬骨头
脱贫攻坚是个大战场,也是个大考场。而在考场上,比的不仅是能力,还有作风。
一年来,我省坚持目标、问题、责任和严实导向,全力推动各级各部门持续压实攻坚责任,让扶贫政策不折不扣落地生根。
五级书记带头,确保责任到位——
五级书记带头“双签”脱贫攻坚责任书,联系贫困县帮扶贫困村;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脱贫成效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和市县党政主要领导考核体系,颁布施行山西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市县委书记向省委述职脱贫攻坚;省市县实行专项扶贫双组长制,政府领导管行业就要管扶贫,通过召开现场会、专题会、调研督导等方式,推动专项扶贫工作。
各市硬招频出:吕梁市一年持续发起春季行动、夏季攻势、秋季会战、冬季对标“四大”战役,书记市长亲自部署,高位推动;大同市成立脱贫攻坚总指挥部,市委书记每周一天、副书记每周三天到岗指挥,协调解决问题。
强化一线力量,确保人员到位——
“啃”最硬骨头,就要上最强力量。出台三个考核办法,对省直单位包村帮扶、各市干部驻村帮扶、驻县大队长严格考核。实行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压茬轮换;驻村工作队员党员组织关系转入村党支部,省市派驻到国定贫困县第一书记达到60%以上。
在全省脱贫攻坚战场上,活跃着10009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们用激情与赤诚践行驻村诺言,用拼搏与奉献推动脱贫攻坚。一些扶贫干部甚至还把生命献给了那片热土。
严格考核奖惩,确保效果到位——
运城市实行“红黑名单”通报制度,对驻村干部和派出单位“双问责”;长治市对驻村帮扶干部实行网签管理,对作风漂浮、履职不力的严肃问责。
放眼全省,去年通报约谈255个单位、131人,调整召回245人;约谈2017年脱贫成效考核综合评价较差且存在突出问题的7个县书记县长。层层较真碰硬,层层传导压力,脱贫攻坚责任越压越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三晋大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向着连战连胜、决战决胜的目标奋勇前进!(记者/赵建军)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