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 要闻
吕梁、忻州干部群众 撸起袖子加油干 芝麻开花节节高
编辑:李艳荣 | 发布时间:2018-06-21 | 来源:山西日报
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不管任务多么艰巨、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这个承诺都要兑现。希望各级扶贫工作队员扑下身子扎实工作,在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中实现价值、增长才干。
脱贫攻坚工作进入目前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实施整村搬迁,要规划先行,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解决好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具体问题。
——习近平
一年前,吕梁山下,滹沱河畔,习近平总书记和这里的困难群众亲切握手、贴心交谈。“请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黄土地因那浑厚而深情的声音沸腾了!
一年间,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这些人,生产生活已经变了模样。蔡家崖就要通火车了,老战士们的身体依然硬朗;赵家洼群众全部住进了新房,旧村复垦种上了中药材;宋家沟旅游火了,乡亲们红红火火奔小康……“芝麻开花节节高”,是他们现在最想说的话。
时隔一年,采访小分队再访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去过的村庄,和蔡家崖、赵家洼、宋家沟的干部群众一起,重温激动人心的珍贵记忆,讲述他们为幸福而奋斗的时光。
蔡家崖:火红的老区花正艳
夏日的吕梁大地,树绿得正浓,花开得正艳。6月12日,记者再次走进兴县蔡家崖这块红色热土,重温那一幕幕温暖的场景、一句句深情的嘱托,感受老区人民的新变化。
“记者同志,再过几天,我们蔡家崖就要通火车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惦记着咱们老区人民!等到通车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坐一回咱们‘蔡家崖’号列车。”85岁的晋绥边区老战士温守慧把我们迎进家。窑洞正中央悬挂着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与老战士们交谈的照片,温守慧就是其中一员。
“这是我一辈子的骄傲。咱们的领袖跟老区人民心连心,我们要坚决拥护、爱戴领袖,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老人深情凝望着照片,颤巍巍地举起手来,行了一个军礼。老人告诉记者,去年国家给复员军人的生活补贴涨了100元,现在每个月能领到1000多元的补贴,日子越过越舒心。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后,蔡家崖的红色旅游更火了。今年4月底投入运营的蔡家崖红色风情街上,游客络绎不绝。牛侯伟的红色照相馆在当地颇有名气,这个38岁的年轻人正忙着给几名来自四川的游客拍照。“我们的生意红火着了,一天拍20多张照片,能收入将近300块钱。”牛侯伟的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
见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资深讲解员康彦红时,她刚刚接待完一批来自北京的游客。在喝水的间隙,康彦红跟记者聊了起来:“去年我们馆接待游客32万人次,是往年的3倍,最多的一天接待了80个团体、7000多名游客。今年短短几个月游客数量已经达到13万人次,馆里增加了4名讲解员,还是忙得团团转。”这个晋西北姑娘说话颇为爽快。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情景,康彦红心情依然十分激动,“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吕梁精神,让红色基因深植每个人心中。”聊了短短的几分钟,康彦红又走上了工作岗位。
伴着夕阳,记者来到不远处的兴县120师学校,“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几个红色的大字熠熠生辉。校长冯冬生正跟县里文化部门负责人商讨120师战史纪念馆的布展事宜。“我们把红色纪念馆建在学校,就是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让每个学生坚定红色理想信念,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冯冬生的话铿锵有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嘹亮的歌声在校园里久久回荡。
记者手记
两天的走访,在蔡家崖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感动:老区人民的本色没有丢,红色的基因深植这块热土,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拥护爱戴之情是发自内心的;老区正焕发着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激励着每个人,这块热土迸发出一种激扬向上、时不我待的追赶热潮。
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和嘱托就是指路的明灯,老区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赵峻青/王少科)
赵家洼:我们赶上了好时光
“这一年时间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跨过了上百年。”赵家洼村特困户曹六仁谈起变化来激动不已。他家6口人原来挤在一间土坯房里,屋内地面坑坑洼洼,随时需要铺砖打补丁。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家里看望时,发现地面只铺了一半,特意询问原因。老曹说自己铺砖砸伤了手指,活儿也撂下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切地询问他伤势怎么样,知道无大碍后才放下心来。
“现在你看这楼房,哪是村里的土坯房能比的?”曹六仁感叹道,“土坯房里住了我们家四代人,100多年,都是在苦日子里熬过来的。老一辈人没有赶上好时光呀!”曹六仁现在的住房在岢岚县城新盖的移民小区——广惠新村,82平方米的新房内,南北通透、光照充足,乳白色的地板砖映衬得家里亮亮堂堂,家具、电器一应俱全。
赵家洼村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充分肯定了通过易地搬迁改善村民生活的扶贫工作思路。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赵家洼村在2017年9月就全面完成了整村搬迁,全村18户35人全部搬进了新居,其中习近平总书记看望过的刘福有、曹六仁、王三女3户人家全部搬到了广惠新村。
搬得出,还要留得住。刘福有一家在村里时,全年种粮食的收入只有550元。搬出来后,平地流转给了企业种药材享受分红,坡地退耕还林享受补助。妻子杨蛾子在小区附近做保洁工作,每月有1050元的收入。再加上光伏扶贫、低保、养老保险等,刘福有一家去年的收入达到35244.78元。今年5月,刘福有又参加了县里的植树造林,每天有120元的收入。杨蛾子乐呵呵地说:“孩子们都成家自立了。我们老两口有这么多收入,能过好生活呢。”
“还是现在好!原来孙子、外孙怕冷,叫也叫不回来,现在一放假就赖在这里不走了。”杨蛾子感叹道,“村里的土坯房,冬天盖两层被子都冷。脚底板前半夜是冰的,后半夜才能暖过来。”今年春节,刘福有一家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大团圆,儿子儿媳回来了,孙子外孙回来了……一家人的快乐幸福都被记录在了一张张全家福照片上。这些照片围拢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旧居看望老两口的巨幅照片的周围,温馨感人。杨蛾子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关心,全家人永远都不会忘。”
习近平总书记在赵家洼村看望的3户人家中,王三女家最为贫困,年近七旬的老人独自带着智障的孙子、孙女生活。现在,在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王三女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配套齐全的楼房内。老人还有一份在小区做保洁的工作,每月固定收入1050元。孙子、孙女在忻州市一家特殊教育学校上学,都取得了很大进步。王三女指着客厅新买的32英寸彩电,自豪地说:“这个电视是我拿自己工资买的,好着呢。”电视旁边,几盆绿萝长得正旺。
记者手记
“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对赵家洼村村民而言,恶劣贫瘠的生存环境,就是导致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随着整村搬迁的顺利推进,赵家洼村推掉旧房、种了树木;赵家洼人走出山沟,奔上了致富路。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之后,激发了赵家洼人强大的内生动力。刘福有、曹六仁、王三女都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但他们不论是在公益岗位做保洁,还是在企业打工,都没有请一天假。他们逢人便讲:“我们是习近平总书记看望过、关心过的人,不能给领袖丢脸抹黑。”懂得感恩、珍惜幸福,同样是一种力量。(记者/陈俊琦)
宋家沟:留住乡愁迎来幸福
宋家沟村火了。一到节假日,村口64个车位的停车场停满旅游大巴。熟悉的农村风貌、浓浓的乡村记忆是宋家沟最吸引人的地方。如今新建100个车位停车场的计划提上了村委会的日程。
宋家沟三棵树广场最为热闹,老树虬枝斜出、大树绿荫如盖、小树生机勃发,这里是游客们必来合影留念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嘱托在这里久久回响。
常在广场凉亭乘凉的耄耋老人张贵民,一次次被游客们认出来,争相和他握手。一年来,他一遍遍向大家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到他家的情景,感慨着宋家沟的巨变。
6月13日,记者见到刚刚遛弯回来的张贵民大爷。一进门,72岁的老伴周牡丹就把熬好的汤药端了出来。张大爷喝了一口说:“去年腊月做了个手术,这几天后背发烧。可把村里的干部们糟害痛了,轮着来伺候,就是亲儿亲女也不过是个这。”他指着村妇女主任高爱兰说:“现在啊,我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娃儿,可亲着了!”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宋家沟时,张贵民老两口刚从20公里外的长崖村搬来3个多月。“和过去比,肯定是搬来好,但以后有多好,心里还是没底。”一年过去了,家家户户的日子真和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越过越踏实,越有奔头。就拿女人们都会的缝鞋垫来说,村里办起巧手坊,游客们也会花钱去买。张大爷笑着说:“别看俺又老又病,但耳不聋脑子清,还是老党员,不能躺着不动,净让人伺候,也得为幸福生活做点贡献。”
看着来宋家沟村旅游的人多起来,村里小卖部开张了,土特产店挂牌了,小吃摊支起了,张贵民大爷着急自己没事干。村干部们越劝他安心养病,他越不安。他说:“中国梦,俺看就是咱老百姓的幸福梦,幸福梦是人人有份,也得人人出力。”“您找到出力的地方了吗?”记者问道。“哈哈,找到了。”张贵民把药碗一推说,“俺电视也上,报纸也登,也算个村里的名人了,思来想去当导游最合适不过,外地人来了给他们解说解说,俺是啥说啥,他们也爱听。”
暮色渐起,和张大爷的聊天在村里大喇叭响起的音乐声中告一段落。广场上妇女们随着音乐起舞,小孩子们在一旁追逐,三两游客正骑着自行车穿梭……黛瓦黄墙和热闹的人群,组成了一幅动人的田园美景。
记者手记
一年之后再访宋家沟,最受感染的是他们迸发出的活力和生机,最被感动的是干群之间骨肉相连的真挚情谊,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感谢党、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村里的妇女们争相拾起了手工活计,80多岁的老大爷还在想着当导游……从山庄窝铺搬迁到宋家沟,日子红火了,人精神了,无论男女老少脸上都绽放着笑容,都铆足了劲为幸福奋斗。只要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莫说深度贫困,再大的困难都抵不过人心向上。(记者/王利强)
吕梁:荒山增绿群众增收 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攻坚战
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有机结合,吕梁的这一创新做法不仅在全国得到了推广,而且受到了国际关注。6月5日至6日,“走近中国林业·外国使节看三北”考察团在吕梁考察。来自德国、南非、日本、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的考察团成员对吕梁的这一做法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吕梁山是山西省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在这里,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互交织、互为因果,造林绿化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攻坚深度贫困的重大举措。吕梁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两山论”,立足市情特点,紧紧抓住国家和我省大力推动生态建设的政策机遇,攻坚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实施“三个全部”:全市330万亩宜林荒山全部绿起来,230万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下来,“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793个深度贫困自然村、11.6万人全部搬迁出来,对搬迁出的旧村实施生态修复,实现人退绿进、村出林入,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吕梁市创新增绿与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提高贫困群众参与造林的积极性,提高贫困群众参与比例和受益比例,让贫困群众在参与造林绿化中实现稳定增收;创新造林管护机制,坚持造林与管护并举,把造林、管护与利益联系起来,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参与管护,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创新造林质量服务体系,通过培训、技能指导、水和道路配套等措施,不断提高造林质量。吕梁市提出到2020年全市将新建、改造460万亩国家储备林,对460万亩干果经济林进行提质增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林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带动9.8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持续脱贫,200万农民持续增收。(记者/赵峻青 王少科)
忻州:下足绣花功夫攻坚深度贫困 破解7个问题实施整村搬迁
岢岚县东沟村整村搬迁后,宅基地全部复垦种上了中药材,盛夏时节满山梁的绿意。6月8日,68岁的原东沟村村民王成仁高兴地告诉记者,东沟村已经“销号”的贫困户,有的选择进城打工,有的在村发展产业,他们都有了稳定的收入,加上各种补贴和分红,一年收入好几万元,稳稳脱了贫。
从忻州市的实践探索看,整村搬迁是解决该市村多、村小、村散、村穷问题,解决深度贫困人口彻底脱贫的根本办法。围绕整村搬迁的7个问题,该市破解“人”的问题,重点抓好整村搬迁村的识别确定、搬迁人口的精准识别程序、分类合理安置、新旧政策衔接工作;破解“钱”的问题,重点是用好国家补助资金、加大融资力度和整合力度、搬迁户合理负担、强化资金管理工作;破解“地”的问题,重点是保障安置用地、旧宅拆除复垦、鼓励依法流转承包地工作;破解“房”的问题,重点是做好合理规划选址、严格住房标准、严控建房成本、坚持住新拆旧、落实奖补政策工作;破解“树”的问题,重点是实施分类确权、推进退耕还林、加大生态恢复、加强林木管护工作;破解“村”的问题,重点是保持权益不变、实施旧村销号、健全治理机制;破解“稳”的问题,重点是创新产业新业态、稳定就业增收、扩大集体收益工作。该市配套出台了35条措施,22项改革办法,攻坚深度贫困这个硬堡垒。
一年来,忻州各县(市、区)创新思路,根据市委安排部署,结合实际出台具体举措。河曲县根据搬迁户住房安全、户籍情况、在村居住情况制定出“三定三不定”对象识别标准;岢岚县对搬迁户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进行确权登记,持续保障权益,让搬迁户获得转包或分红收入;五寨县大力推进“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促进搬迁户尽快实现就业;繁峙县针对整村搬迁村房屋破损程度不同、房户人分离等复杂情况,以村为单位制定具体奖补实施方案。(记者/王利强)
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
蔡家崖村第一书记贺建军
蔡家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和嘱托,红色旅游搞得红红火火。村民的就业机会也多了,村集体、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仅管理人员、治安巡逻员、保洁员就增加了30多人,月人均可收入800多元,而且还带动了村民们参与经营餐饮、住宿、零售等,增加了老百姓收入。作为第一书记,我要跟村民们一起撸起袖子拼命干,让蔡家崖富起来、美起来,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晋绥边区老战士刘丙涛
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我们蔡家崖要通火车了!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中央,老战士们真心拥护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现在国家越来越强大,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作为一名老战士,我要继续发挥余热,把咱们的红色文化宣传好,教育下一代要坚定理想信念跟党走!
赵家洼村贫困群众张秀清
现在整村搬迁后,我们住进了新楼房,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给予的各项扶贫优惠政策,还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在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忙联系下,我到了岢岚县鑫宇焦化厂工作,在后勤部门从事道路维修、花草养护等,一个月收入2500元;妻子在村里的土地退耕还林后,被聘为护林员,一年有9600元的收入。这样来看,不算政策性补助,我家一年也有近4万元的收入,不仅可以供孩子们上学,还可以铆足劲儿致富奔小康。
赵家洼村第一书记陈福庆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后,赵家洼的脱贫工作有了飞速发展。我们积极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把一家一户应得的土地流转收益金、退耕还林补助款,一笔笔送到村民手中。我们通过公益岗位、就等形式,帮助迁出来的村民留得住、能致富。现在村民们有的在县保洁公司上班,有的被聘为护林员,有的进入县城企业务工,有的还到忻州、太原等地从事厨师、电焊、室内装潢等工作。在赵家洼,真正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或创业。
宋家沟村贫困群众刘林桃
俺是口子村的,今年54岁,老伴62岁了。感谢党的好政策,贫困户没花一分钱就搬到宋家沟,住进了亮堂堂的大瓦房,还有院子。过去觉得天长,来了一年多,现在不觉意间天就黑了。为啥?来旅游的人多,有事干了。俺做面皮凉粉,早上四五点就起来忙了,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一百多块钱呢。来游玩的人少的时候,俺就做手工,缝鞋垫。老头子有空就到山上拾翻一些奇异的石头,城里人可稀罕这些呢。这是党给的好日子!
宋家沟村贫困群众李堂小
这一年啊,俺的感受太深了。以前在东沟山坡上种着二三十亩地,收入几千块,家里还有快80岁的老娘,不敢讨媳妇。现在坡地退耕还林了,政府还给我安排做了环卫工,一个月有800元的工资。房子有了,收入稳定,哈哈,前几天有人登门给俺说媒了。俺才过了50岁,牙就掉了一半,改天抽空进城先补上牙,再理理发,好见女方。你说,人也奇怪,以前天黑倒头就睡啥也不想,现在一想到要相亲呀,梦里也能笑醒。说到底,这都是党的恩情!
?
相关阅读
精彩图片